Sunday, July 6, 2008

大學選科第一大忌:跟紅頂白 (一)

AL剛放榜, 又是大學選科季節. 當然是有人歡喜有人愁. 回想當年, 由於已經立志讀醫, 所以根本不會, 而且亦沒有去想其他科目. 再加上是為興趣而唸, 根本沒有想到將來就業的問題. 不過今日在網上看到一篇談及選科和工作前途的文章, 覺得很有意思, 就在這裡分享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 學選科第一大忌:跟紅頂白 (一)

每到大學選科的季節,坊間不難聽到三姑六婆多管閒事:「阿乜仔,而家XX吃香、易搵工呀...」。當然,若信這類事後出事完全不負責任的言論,可真算是活 該。

但凡歷史所見,所有所謂熱門學科都沒有一個是長青的,近幾十年的趨勢實在如楊慎所言「浪花淘盡英雄」:

六七十年代 - 純文純理:當年香港人仍信奉「科教興國」,尤其當幾位華人獲諾貝爾獎更令人鼓舞,所以吸引了當時的精英都以理科為首選,其中表表者當然是首位華人/香港人 奪數學界第一榮銜Fields Medal的丘成桐、以及中學後赴美的諾獎得主崔崎,另外朱經武亦曾言受楊振寧的講座感召下走上科學之路。

此外受當時南下的一班文史巨子如錢穆、唐君毅、饒宗頤等影響下,文科亦是另一熱門學科。港大法學院成立時收生甚至有所不及,亦有不能入文學院才以法學為次 選的說法,可見當年純文學科的鋒芒。

八十年代 - 商科:當經濟起飛後美帝國流行而英鬼子鄙視的商科漸成大熱(直至近年英國一線大學才開設MBA,然商學本科仍相對選擇極少,收生能力更仍與傳統學科有極大 差距),然商科學位可算是不斷眨值:八十年代末初興時BBA已算是吃香,但到九十年代中期MBA才是最低要求。踏入二十一世紀由於MBA已極泛濫,一如山 地戰名言「次高峰並無價值」,若非一級大學的MBA作用已是微不足道。

八十年代末期 - 社工:聽時難免有點目瞪口呆:社工也吃香過?雖然現今社工起薪也算不俗,但很難想像居然曾是熱門學科,但在多位相關年代的朋友異口同聲提及下不得不信。在 追問後原因未免有點搞笑:因當時一套電視劇影響下,令不少人希望投身該行業!

九十年代中、後期 - 土木工程:原因非常簡單,九十年代香港樓價上漲、大興土木,加上港英的玫瑰園計劃規模大得驚人,土木工程當然順理成章成為熱門行業。但當在97年樓市最興 盛日子進入土木工程系的朋友畢業當日情況如何?

雖然近一兩年土木工程已有所復甦,但與最高峰期仍相去甚遠。

九十年代段期、廿一世紀初期 - 資訊工程、精算:大家最記憶猶新的莫過於「捱踢」(IT)狂潮了吧?想當日捱踢業可說是不可一世,在港中兩大這兩所同具醫、工的學校更為明顯:撇除院校因 素下捱踢工程收生甚至一度凌駕醫學院之上!當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同一年代另一冒起得莫名其妙的可說是精算。由於老頭預科正正是那「關鍵的一年」,所以大約也略有所聞。因為港大精算收生人數少,故平均數在某年突然成為港 大各系之冠,令世人將目光集中在這大多數人聞所未聞的科目上。

精算師收入的確比一般BBA略高,但差異不見得有多大,而且能成為精算師者少之又少:香港精算trainee一年才有廿多三十的空缺,但單以港大精算系已 足以填滿有餘,更大鑊的是有關職位偏好海龜外,亦喜歡請理、工的PhD!所以精算系學生的競爭對手往往不是同窗而是厲害得難以想像的「外敵」,在中大甚至 理、城開設精算學位後這鑊亦只會更大。

而且說穿了精算系收生高原因只在人數少。若單以最頂尖三十人而言精算系不見得高於法律、醫學,甚至中大會計頭三十人亦不會遜於精算系,只是人數太少而令中 位數成績顯得高而已。當然精算畢業生也可從事其他行業,但既然八、九成畢業生都以轉行收場,那,何必精算?

I Bank、Consulting Firms等熱門商界職位除英語、人脈等因素外,在學歷要求上首重院校,次重GPA,主修科可沒什麼相干。院校因素暫且不論,以同一人計在精算爭取名列前 茅總比在其他學系難一點吧?可見若以I Bank等為目標入精算系只會蝕水。

2003 - 2006年 - 會計:2001年末至2002年會計界可算是歷史上最震撼的一段日子。除以質素至高無上的阿花安達信(Arthur Andersen LLP)關門大吉外,亦是業內首次大裁員。在舊行大失血、被裁員工自立門戶下,經濟稍好時當然造就大量junior職位,亦因而做成渴市的說法(詳見另文 「會計師需求之謎」)。

但會計是貧富懸殊的行業:少數是富貴非常的大行高層,但大部份卻在Local Firm、SME中掙扎。初時人數不多問題還未浮現出來,在宣傳影響下凡有人提出十年經驗的持牌會計師人工才追上上三大的freshgrad起薪,外行人 自然反應是歸咎於當事人自己失敗,完全應驗了英諺"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 但近年隨著數以千計新人入行,似已到圖窮匕現的一日。

跟紅頂白一如摸頂

人生事業大約是三十年左右吧?但上列所有行業卻沒有一個有三十年以上的興盛期,若只追逐幾年的熱潮往往是一市淡三墟,熱潮退後可有廿多年難捱日子。

最多人陷入的陷阱是以為「行業永遠存在便總會有工作」,但這等式上可欠了一環,就以捱踢業說明:

大家都同意現在捱踢泡沫已經爆破多時吧?但即使爆破了捱踢業仍然存在、發展,例如現今可算是最強的捱踢公司之一Google為例,其成立於1998年,但 真正成熟卻在捱踢熱潮後期;另一近年相當熱門的網站Youtube更成立於2005年,完全是熱潮過後的產物!從這兩所公司的業績加上以百萬計的從員業完 全證明了捱踢業仍然存在,但為何 "行業長存 = 有飯吃"這公式出了問題?

答案非常簡單,老頭亦曾在「會計師需求之謎」一文中提過:餅雖大,但也要看多少人吃。當年捱踢大餅的確增長迅速,但當餅增長了十倍,但政府卻大力亂吹而令 百倍人數加入分餅,泡沫如何不爆?當加入人數一環後公式便成:

"行業長存/從業人數 = 有飯吃"

便可完全解釋捱踢業的情況。想當年不但捱踢專業是熱門學科,即使非捱踢底子的人亦會多修一兩個捱踢學位、證書,進可以轉行退亦至少顯示自己有捱踢知識。各 位想像一下當日情景,是否與今日會計熟口熟面?而且一如股市摸頂的人在大市回落前相信大市不會下跌一樣,在滑落一日前支持者都會以為會計大餅是只會變大 的。

當然相對亦有如機電工程、醫學、法律等遠看「長青永富」的行業,但行內人亦心知肚明,醫、法都有一定起伏,例如小強年代大加公共醫療開支,幾年後卻大減一 樣,只是因幅度比較細而外人未至太容易察覺;相對而言法律入門門檻比醫療低、行業彈性比較大而較易看出,亦體現在PCLL學額減少上。

至 於不跟紅頂白應如何選科留待下篇續談。


轉載至若缺齋老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