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人事幾番新. 當我再遇上Kelly的時候, 已經是十年後的事.
在畢業後那段"悠長假期"裡, 我寄居在Ella於墨爾本的家裡. 我倆無所事事, 終日瘋狂shopping. 有一天住在悉尼的yas汶跟我說, 想去看kelly在悉尼的演唱會. 之後我跟Ella提起, 怎知道卻跟我說她的"ex-姑丈"便是澳洲音樂會之父. 之後她打電話給她的ex-姑丈, 拿了兩張我想也沒有想過會拿到Kelly演唱會入場卷. (在到入場卷的那一刻, 我倆真的當場尖叫起來!)
由於場地所局限, 設備當然沒有香港那麼華麗. 但卻因為埸地小 (加上我們又是前座), Kelly的一舉一動也看得非常清楚! 士別十年, 可能經歷了娛樂圈的洗禮, Kelly已經沒有昔日的冷, 不過卻益見美艷. 她亦很會搞氣氛, 尤其於最後的那一組快歌Medley, 連一向不跳舞的我和Ella也跟著她又叫又跳! 這演唱會之後, 我才驚覺原來我已經很久沒有聽Kelly的歌. 而在這十年裡, Kelly也進步了很多, 而且也很用心去做好她的音樂.
如今 Kelly要進入人生另一個階段. 比起大家關心的6卡鑽戒和男友身家, 我反而比較著眼Kelly的事業. 可以和程小東, 甄子丹, 黎明等人拍一套像"江山美人"般史詩式電影, 又可以在紅館的演唱會中終結. 如果我是Kelly, 我也會覺得在現在這個時候結婚(甚至退出)亦是無憾. 更令人欣賞的是, Kelly並沒有利用她結婚一事作出宣傳. 她大可用婚前告別演唱會來吸引人來看她的演唱會. 但她沒有. 她是堂堂正正地, 希望別人來是因為想看她的表現, 聽她的歌, 這亦是當今的娛樂圈中難見的清高.
不知道十年後的我會不會再有機會遇到Kelly. 容我在這裡對她說一聲恭喜!
Sunday, July 20, 2008
Saturday, July 19, 2008
星空奇遇記 - 陳慧琳 (1)
最近"懶根"病發作, 總是提不起勁做任何事. 陳慧琳要結婚一事雖然公布了一段時間, 不過也是現在才有"力氣"去打出這篇文章.
我可 以說, 我和kelly是"單"識於微時, 也看著Kelly出道 (本來想用"相識"一詞, 不過我想她應該忘記了我!又或者根本不知道我的存在). 還記得中二的時候, 有一天在樂團裡傳出一個消息 -- 有電影公司要來casting, 想找一些會音樂的小演員. 那時候我們只知道戲中的主角是郭富城和一名女新人. 雖然不知道那女新人是誰, 不過單是"郭富城"三個字已經教我們瘋狂!
最後我當然沒 有當什麼主角, 是因為電影公司只見了合唱團那邊的人, 我們樂團的人是沒有份參加casting. 後來在聖士提反有一場戲, 需要一些樂團的人來演出, 人選便由我們的指揮來選. 不過像我這些不受歡迎的人當然是第一個被"叮"出局! ( *受歡迎的指數 = 音樂詣藝 + 外表 +潮流觸覺. 我的受歡迎的指數是 "0")
本來很失望, 以為沒有機會, 豈知"柳暗花明又一村". 最後也有機會參與了最後的那一場羣戲. 哈哈, 說白了就是"大茄". 不過周星馳也有說嘛, 臨時演員也是演員, 再說, 有得看明星又有得玩, 何樂而不為? 其實在拍攝當天, 導演看見我之後便有"神為之奪, 意為之動; 心為之喜, 驚為天人"之感. (註: 此乃"驚嚇"之驚, 一如看見貞子之驚, 諸君不要誤會也!) 之後還加了一場獨戲給我, 不過可能我的演技真的太差, 所以最後還是被剪了!
那是我第一次 見到Aaron, 也是第一次見到Kelly. 可能是新人的關係, 感覺上kelly真的很cool, 而且在不用拍攝的時候也躲在專用化妝室. 真人和上鏡分別不大, 不過真的很高! 那時候, 我們誰也猜不到Kelly日後會這樣紅! 之後我們亦有笑說, 要是知道Kelly會這樣紅, 拚了被開除也要和她合照, 拿簽名. 而Aaron真的很棒! 不用拍攝的時候, 他經常做一些小動作來引我們笑. 因為雖然只是拍了一場戲, 不過拍了好多天, 拍攝時間很長, 加上日間還要上學, 晚上要十一,二點才下班. 往往拍攝到一半的時候我們便會很累. 那時Aaron便會出來"扮"彈琴來引我們笑!
之後每當在電視看到Kelly, 不期然會有一份熟識感. 當然, 她的歌確實也唱得不錯! 慢慢地, 她成為了我欣賞的藝人之一.
仙樂飄飄(1995)
我可 以說, 我和kelly是"單"識於微時, 也看著Kelly出道 (本來想用"相識"一詞, 不過我想她應該忘記了我!又或者根本不知道我的存在). 還記得中二的時候, 有一天在樂團裡傳出一個消息 -- 有電影公司要來casting, 想找一些會音樂的小演員. 那時候我們只知道戲中的主角是郭富城和一名女新人. 雖然不知道那女新人是誰, 不過單是"郭富城"三個字已經教我們瘋狂!
最後我當然沒 有當什麼主角, 是因為電影公司只見了合唱團那邊的人, 我們樂團的人是沒有份參加casting. 後來在聖士提反有一場戲, 需要一些樂團的人來演出, 人選便由我們的指揮來選. 不過像我這些不受歡迎的人當然是第一個被"叮"出局! ( *受歡迎的指數 = 音樂詣藝 + 外表 +潮流觸覺. 我的受歡迎的指數是 "0")
本來很失望, 以為沒有機會, 豈知"柳暗花明又一村". 最後也有機會參與了最後的那一場羣戲. 哈哈, 說白了就是"大茄". 不過周星馳也有說嘛, 臨時演員也是演員, 再說, 有得看明星又有得玩, 何樂而不為? 其實在拍攝當天, 導演看見我之後便有"神為之奪, 意為之動; 心為之喜, 驚為天人"之感. (註: 此乃"驚嚇"之驚, 一如看見貞子之驚, 諸君不要誤會也!) 之後還加了一場獨戲給我, 不過可能我的演技真的太差, 所以最後還是被剪了!
那是我第一次 見到Aaron, 也是第一次見到Kelly. 可能是新人的關係, 感覺上kelly真的很cool, 而且在不用拍攝的時候也躲在專用化妝室. 真人和上鏡分別不大, 不過真的很高! 那時候, 我們誰也猜不到Kelly日後會這樣紅! 之後我們亦有笑說, 要是知道Kelly會這樣紅, 拚了被開除也要和她合照, 拿簽名. 而Aaron真的很棒! 不用拍攝的時候, 他經常做一些小動作來引我們笑. 因為雖然只是拍了一場戲, 不過拍了好多天, 拍攝時間很長, 加上日間還要上學, 晚上要十一,二點才下班. 往往拍攝到一半的時候我們便會很累. 那時Aaron便會出來"扮"彈琴來引我們笑!
之後每當在電視看到Kelly, 不期然會有一份熟識感. 當然, 她的歌確實也唱得不錯! 慢慢地, 她成為了我欣賞的藝人之一.
仙樂飄飄(1995)
Thursday, July 10, 2008
Wednesday, July 9, 2008
大學選科第一大忌:跟紅頂白 (四)
大學選科第一大忌:跟紅頂白 (四)
當然冷門學科畢業的際遇較差者大不乏人。但在閣下抱怨貴校(坦白說學校名氣非常有關係)、學系前請先參考這兩步測試(Two-stage Test):
1) 閣下是根據興趣、能力選科,還是因為冷門學科收生低而入?
2) 閣下成績如何?若是名列前矛,是因為能力發揮所致,還是靠死背爛記,甚至是娶了教授的女兒?
若上列兩步都屬後者,似乎閣下抱怨的理由未免有點不足:那只是選擇了不適合自己的冷門學科,可不是冷門學科有什麼問題。這二步測試也可用於熱門學科(當然 第一個問題須改成是否因課程流行而入):若是得出負面結論,即使學科再吃香也是枉然。閣下所得的只是一個看似漂亮的虛銜,根本未在該門學問中登堂入室。
所以學科本無冷、熱,問題在是否與閣下才能相吻合。雖然熱門學科看似成功人數較多,不過因不適合那味道而倒霉的亦大不乏人。若是科目與個人無緣,再大的行 業需要亦與閣下無關。人總有將目光集中在一小撮異數的天性:假設入賭場贏錢的人是總數的十分一,大多數人都會將目光投放在這十分一人身上,亦會自以為若置 身其中自己一定屬於這十分一。更大問題是當身陷輸錢的十分九時往往希望將來能翻本,但看來輸死的機會遠遠高於絕處逢生。若將此原則應用於選科亦然,大多數 人只會注意熱門學科中最成功的少數,並相信自己亦能成功,最後亦有相當大機會沒有及時止蝕而賠上人生黃金三十年。相對於止蝕,索性不入賭場、不被少數成功 的異數蒙蔽可簡單得多。
當然亦有人懷疑自己的能力,但老頭不相信世上有絕對的庸才,曾與友人說笑曰:莫札特可說是史上最有才華的音樂家:他五歲開始作曲、八歲寫交響樂、十一歲譜 出歌劇,音樂家中有此才華的實在是絕無僅有!但能令他發揮才能的原因之一只怕是因為他老爸是一宮廷樂師。若他老爸是一騎師,不擅運動的莫札特大有可能會被 誤解成庸才!可見天才也不是絕對,百年未必一遇的曠世天才也需要適合的環境才能盡情發揮。若當年騎師吃香而莫札特捨棄自己專長追逐熱門學科,豈有照耀三百 年的六百多篇杰作?
至於那一學科最適合自己可真是除自己外沒有人答得上,世上可難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最後以老屈一段《卜居》作結: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筴誠不能知事。」
轉載至若缺齋老人處
當然冷門學科畢業的際遇較差者大不乏人。但在閣下抱怨貴校(坦白說學校名氣非常有關係)、學系前請先參考這兩步測試(Two-stage Test):
1) 閣下是根據興趣、能力選科,還是因為冷門學科收生低而入?
2) 閣下成績如何?若是名列前矛,是因為能力發揮所致,還是靠死背爛記,甚至是娶了教授的女兒?
若上列兩步都屬後者,似乎閣下抱怨的理由未免有點不足:那只是選擇了不適合自己的冷門學科,可不是冷門學科有什麼問題。這二步測試也可用於熱門學科(當然 第一個問題須改成是否因課程流行而入):若是得出負面結論,即使學科再吃香也是枉然。閣下所得的只是一個看似漂亮的虛銜,根本未在該門學問中登堂入室。
所以學科本無冷、熱,問題在是否與閣下才能相吻合。雖然熱門學科看似成功人數較多,不過因不適合那味道而倒霉的亦大不乏人。若是科目與個人無緣,再大的行 業需要亦與閣下無關。人總有將目光集中在一小撮異數的天性:假設入賭場贏錢的人是總數的十分一,大多數人都會將目光投放在這十分一人身上,亦會自以為若置 身其中自己一定屬於這十分一。更大問題是當身陷輸錢的十分九時往往希望將來能翻本,但看來輸死的機會遠遠高於絕處逢生。若將此原則應用於選科亦然,大多數 人只會注意熱門學科中最成功的少數,並相信自己亦能成功,最後亦有相當大機會沒有及時止蝕而賠上人生黃金三十年。相對於止蝕,索性不入賭場、不被少數成功 的異數蒙蔽可簡單得多。
當然亦有人懷疑自己的能力,但老頭不相信世上有絕對的庸才,曾與友人說笑曰:莫札特可說是史上最有才華的音樂家:他五歲開始作曲、八歲寫交響樂、十一歲譜 出歌劇,音樂家中有此才華的實在是絕無僅有!但能令他發揮才能的原因之一只怕是因為他老爸是一宮廷樂師。若他老爸是一騎師,不擅運動的莫札特大有可能會被 誤解成庸才!可見天才也不是絕對,百年未必一遇的曠世天才也需要適合的環境才能盡情發揮。若當年騎師吃香而莫札特捨棄自己專長追逐熱門學科,豈有照耀三百 年的六百多篇杰作?
至於那一學科最適合自己可真是除自己外沒有人答得上,世上可難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最後以老屈一段《卜居》作結: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筴誠不能知事。」
轉載至若缺齋老人處
Tuesday, July 8, 2008
大學選科第一大忌:跟紅頂白 (三)
原本計劃將本文分成三段,然而某討論區香港大學版版主慫恿下故將餘下部份一分為二。
除找第一份工外,在「學歷通漲」下修Postgrad學歷已是必然,然而主修科與申請Postgrad Programme關係又如何?
粗分下Postgrad學歷主要為兩大類:授課式(Taught Programme)及研究式(Research Programme)。前者大半可說是學校掙錢的工具,尤其近年教資會撤銷對Taught Programme大部份資助後香港各大學的Programme List更是愈來愈長得嚇人、收生亦愈來愈寬鬆,簡直有點「全民教育」的味道。除極少數課程外已接近開放收生(不便以香港作例子,就以外國而 言,Columbia的新聞學MSc、Cornell的MHA總沒人認為易入吧?),故不在討論之列。
或許值得多一點著墨的地方是最多人報讀的Taught Master: MBA。在此姑勿論MBA有用無用(如讀者有興趣可看看Jeffrey Pfeffer 的長文"The End of Business Schools",由這卡內基、史丹福畢業、曾執教史丹福、哈佛、柏克萊、倫敦商學院、依利洛等商學院課程的殿堂級人馬細說MBA如何浪費時間金錢。然而 這文以Word也長達33頁,故在此不贅),單以申請MBA而論已可看出「熱門科目」的大害:MBA尤其美帝國收生極重視「多元性」,即希望招收不同背景 的學生。與其說閣下的競爭對手是所有申請人,不如說是與閣下相似背景的一群而已。
EIU出版的"Which MBA"提到一個例子:若一所商學院確認招收一法國核數師後,非常大可能不再招收法國核數師...甚至不再收第二名核數師!可見閣下以「與其他申請人相若 的出色背景」作申請何等危險:若閣下不能在數以百計的核數師申請人中脫穎而出,即使你比其他行業申請人出色亦往往輸得莫名其妙,只好怨自己跟紅頂白。
想起當年老頭剛畢業時與老師說起他在Cornell的日子,提到這「多元性」問題時老頭問「有沒有具體例子?」,答曰「和尚!」。第一反應當然是目瞪口 呆,但細想下便明白一般學生如何會有和尚的經歷?若要增強班上的多元性不收和尚難道收在香港多得投鞭斷流的核數師?
另一類的Research Programme就難搞得多,畢竟Taught Programme是你付鈔,但Research Programme卻是人家請客:在香港請客的是教資會,在美國大多數由學校找數,因此令收生要求比有錢便是大爺的Taught Programme難得多,為方便討論故以美帝國的PhD為例。
先說申請:若閣下以潮流而非興趣為選科依歸只怕連申請資格也沒有。先莫說沒有興趣下如何獲得一定成績已是一大難題,說到比成績更重要的推薦信更是非常大 鑊:如何說服貴教授推薦一個對該科目不大有熱誠、隨時甩底(withdraw)收場的學生?不怕整壞名乎哉?
當然有人可以憑恆心毅力獲得一定成績、亦蒙了教授寫幾封漂亮的推薦信,但到後才是惡夢的開始:首先迎接你的是令人回味一世的Qualifying Exam,亦是最後一次可能以勤力可以征服的關口。但PhD的靈魂可不是coursework、exam而是可愛已極的論文,試問沒有興趣的朋友如何投入 幾年時間精力晉而有所創新?創新這PhD的靈魂所在可不是以勤力而是以頭腦決高下!以潮流為依歸的朋友若不幸行到這一步可真是進又進不得、退又退不成,兩 旁亦沒路,行不得也哥哥。
所以若是想在學歷上再進一步的朋友在選科時興趣、能力更為重要。莫以為擠得進是年收得高的熱門學科可有啥好處,Graduate School可不會欣賞閣下的隨波逐流而對稍差的成績網開一面;相反在一般人眼中不大熱門的科目若能配合興趣則更易有所成就:例如2006年報章所說中大 數學系有12人獲北美大學提供Full Scholarship,相對其一年才收57人可說是比例奇高,聞說港中科三大不少「冷門學系」亦有相當高比例學生獲此待遇(亦有一如上篇提到進入商、政 界等),豈非應了「寧為雞口、毋為牛後」的老話?
當然不少看官看到此可能會抗議,說PhD找教席相當困難,因此讀來幹啥?若然閣下將目標集中於香港各大學可無話可說,但在外國以PhD學歷不但可在大學執 教,在政、商各界亦有非常大的價值。先不說外國政府智囊、團體、NGO包攬大量PhD,在商界中PhD橫行亦是比比皆是:單計工程學PhD,最成功的首選 當然是麥記一代大宗師核子工程學PhD大前研一;最為香港人熟悉的應是成功打擊賭風、十年間令賽馬投注額下跌兩成的香港賽馬會前主席電機工程PhD黃至 剛...誰說PhD在商界找不到出路?
在香港就業比較困難的藥劑、生化PhD若到美帝國可說是到了一新世界:在此再一次推介信報專欄作家顧小培先生,他老兄最擅長以簡單文句描述複雜的生化問 題,亦是一位有道德的藥劑師:雖然以此為職業但循循善誘讀者勿「無病濫藥」:若非有病而濫用藥物只會反傷身體。說到其行業時他提到幾間大藥廠可說是最大的 PhD僱主:幾間的研究部都可達幾千人,相對而言可能比大學容納更多專材。除藥劑外,其他行業如電腦、航天等亦廣納賢才,誰叫你只局限自己於講台上?
若說外國PhD有點遙遠,便找一個近一點的例子:楊英洋一個完全是香港土產的化學PhD在美帝國作博士後研究,找出更簡單方法製造「特敏福」。他可是品格 高尚得不申請專利而讓落後國家大量生產(對此倒有點異議,更保險的方法是先申請專利再以象徵性費用批於他人生產,以防無恥之徒搶註而製造麻煩)。但若他市 儈一點,以藥物專利的厚利何曾低於商界鉅子?
轉載至若缺齋老人處
除找第一份工外,在「學歷通漲」下修Postgrad學歷已是必然,然而主修科與申請Postgrad Programme關係又如何?
粗分下Postgrad學歷主要為兩大類:授課式(Taught Programme)及研究式(Research Programme)。前者大半可說是學校掙錢的工具,尤其近年教資會撤銷對Taught Programme大部份資助後香港各大學的Programme List更是愈來愈長得嚇人、收生亦愈來愈寬鬆,簡直有點「全民教育」的味道。除極少數課程外已接近開放收生(不便以香港作例子,就以外國而 言,Columbia的新聞學MSc、Cornell的MHA總沒人認為易入吧?),故不在討論之列。
或許值得多一點著墨的地方是最多人報讀的Taught Master: MBA。在此姑勿論MBA有用無用(如讀者有興趣可看看Jeffrey Pfeffer 的長文"The End of Business Schools",由這卡內基、史丹福畢業、曾執教史丹福、哈佛、柏克萊、倫敦商學院、依利洛等商學院課程的殿堂級人馬細說MBA如何浪費時間金錢。然而 這文以Word也長達33頁,故在此不贅),單以申請MBA而論已可看出「熱門科目」的大害:MBA尤其美帝國收生極重視「多元性」,即希望招收不同背景 的學生。與其說閣下的競爭對手是所有申請人,不如說是與閣下相似背景的一群而已。
EIU出版的"Which MBA"提到一個例子:若一所商學院確認招收一法國核數師後,非常大可能不再招收法國核數師...甚至不再收第二名核數師!可見閣下以「與其他申請人相若 的出色背景」作申請何等危險:若閣下不能在數以百計的核數師申請人中脫穎而出,即使你比其他行業申請人出色亦往往輸得莫名其妙,只好怨自己跟紅頂白。
想起當年老頭剛畢業時與老師說起他在Cornell的日子,提到這「多元性」問題時老頭問「有沒有具體例子?」,答曰「和尚!」。第一反應當然是目瞪口 呆,但細想下便明白一般學生如何會有和尚的經歷?若要增強班上的多元性不收和尚難道收在香港多得投鞭斷流的核數師?
另一類的Research Programme就難搞得多,畢竟Taught Programme是你付鈔,但Research Programme卻是人家請客:在香港請客的是教資會,在美國大多數由學校找數,因此令收生要求比有錢便是大爺的Taught Programme難得多,為方便討論故以美帝國的PhD為例。
先說申請:若閣下以潮流而非興趣為選科依歸只怕連申請資格也沒有。先莫說沒有興趣下如何獲得一定成績已是一大難題,說到比成績更重要的推薦信更是非常大 鑊:如何說服貴教授推薦一個對該科目不大有熱誠、隨時甩底(withdraw)收場的學生?不怕整壞名乎哉?
當然有人可以憑恆心毅力獲得一定成績、亦蒙了教授寫幾封漂亮的推薦信,但到後才是惡夢的開始:首先迎接你的是令人回味一世的Qualifying Exam,亦是最後一次可能以勤力可以征服的關口。但PhD的靈魂可不是coursework、exam而是可愛已極的論文,試問沒有興趣的朋友如何投入 幾年時間精力晉而有所創新?創新這PhD的靈魂所在可不是以勤力而是以頭腦決高下!以潮流為依歸的朋友若不幸行到這一步可真是進又進不得、退又退不成,兩 旁亦沒路,行不得也哥哥。
所以若是想在學歷上再進一步的朋友在選科時興趣、能力更為重要。莫以為擠得進是年收得高的熱門學科可有啥好處,Graduate School可不會欣賞閣下的隨波逐流而對稍差的成績網開一面;相反在一般人眼中不大熱門的科目若能配合興趣則更易有所成就:例如2006年報章所說中大 數學系有12人獲北美大學提供Full Scholarship,相對其一年才收57人可說是比例奇高,聞說港中科三大不少「冷門學系」亦有相當高比例學生獲此待遇(亦有一如上篇提到進入商、政 界等),豈非應了「寧為雞口、毋為牛後」的老話?
當然不少看官看到此可能會抗議,說PhD找教席相當困難,因此讀來幹啥?若然閣下將目標集中於香港各大學可無話可說,但在外國以PhD學歷不但可在大學執 教,在政、商各界亦有非常大的價值。先不說外國政府智囊、團體、NGO包攬大量PhD,在商界中PhD橫行亦是比比皆是:單計工程學PhD,最成功的首選 當然是麥記一代大宗師核子工程學PhD大前研一;最為香港人熟悉的應是成功打擊賭風、十年間令賽馬投注額下跌兩成的香港賽馬會前主席電機工程PhD黃至 剛...誰說PhD在商界找不到出路?
在香港就業比較困難的藥劑、生化PhD若到美帝國可說是到了一新世界:在此再一次推介信報專欄作家顧小培先生,他老兄最擅長以簡單文句描述複雜的生化問 題,亦是一位有道德的藥劑師:雖然以此為職業但循循善誘讀者勿「無病濫藥」:若非有病而濫用藥物只會反傷身體。說到其行業時他提到幾間大藥廠可說是最大的 PhD僱主:幾間的研究部都可達幾千人,相對而言可能比大學容納更多專材。除藥劑外,其他行業如電腦、航天等亦廣納賢才,誰叫你只局限自己於講台上?
若說外國PhD有點遙遠,便找一個近一點的例子:楊英洋一個完全是香港土產的化學PhD在美帝國作博士後研究,找出更簡單方法製造「特敏福」。他可是品格 高尚得不申請專利而讓落後國家大量生產(對此倒有點異議,更保險的方法是先申請專利再以象徵性費用批於他人生產,以防無恥之徒搶註而製造麻煩)。但若他市 儈一點,以藥物專利的厚利何曾低於商界鉅子?
轉載至若缺齋老人處
Monday, July 7, 2008
大學選科第一大忌:跟紅頂白 (二)
坊間不少人聽到有人大學選修純文純理、社會科學或音樂藝術,第一反應不是「點搵工呀?」便是「你想教書?」(這教書主要指中小學,大學或以上是另一回事。 香港社會比較奇怪,中小學教師在大眾眼中地位奇怪地低,這當然不是健康現象,將來有機會再談),彷彿不入讀「實用科」如工商醫法便是畢業等於失業,此想法 欠缺兩個因素:其一是有如廣東俗語「未見過大蛇痾尿」,少見識大公司請人做法,當然若矢志獻身SME的朋友大可不必理會;其二是將讀「不切實際科」成績較 差的一群以偏概全。當然「不切實際科」中成績較遜的一群際遇有點艱難,但「實用科」成績包艇的何嘗不是黑過墨斗?
雖然有「真正精英不會入Big 4」(四大會計師行。會計界朋友先不要喝倒采,憑良心說,若Goldman Sachs與水記對你同出聘書,你選那一份?),但Big 4的招聘特徵正好用作說明。
一般人眼中會計總算是專業之一,但與想像中不同,不但申請Big 4會計見習生不需主修會計/商業,每年受聘的見習生約一半為非會計主修生!在每年九月開工的新人中,非主修會計的朋友可享免費conversion programme以助其應考會計師資格(不過小心的是其中三間都有賣身條款,若受其資助修讀conversion programme的朋友於兩年內離職可要賠鉅額分手費,只有一間例外),而且亦有較中小型會計師行完善的在職培訓,所謂「唔識都教到你識」,若有心要做 會計的朋友可完全不用在大學主修會計。
若主修科不在考慮之列,Big 4請人要求什麼?面試遴選上院校名聲是有一點關係但非最重要,當獲面試機會時最重要的已是英語應對表現,但要小心的是大部份聘書會在畢業前(大約 final year的一月前)發出,其中一間的聘書上更寫明申請人須持二級榮譽以上方為有效。
若大行不要求申請人主修會計,那誰人會對主修會計的朋友特別偏愛?當然是中小型會計師行了(聞說某幾間「2nd Tier」i.e.二線會計師行亦會考慮非主修會計學生,但以人數上計少得可以忽略)!小型會計師行資源較為匱乏,不但付不起以萬元計的 conversion programme、備試雞精班、trainning center以栽培員工,甚至連考試假(Exam Leave)、無料備試假(No-paid/Study Leave)亦孤寒非常,聽不少行家曾說小型會計師行只批考試正日放假,連自願免薪放假亦不容許:因小型行人手匱乏,承受不起!當看到四大行的同業有薪考 試假可長達半個月、加上無料假可達一個月以上,只有歎一句人比人比死人...當然人工福利前景名譽更幾乎是兩個世界但在此不贅(免責聲明:只是用會計行業 作說明,可不是叫人做會計,無論大行細行都是足以做得叫人後悔生於這個世上,只是待遇上兩者有根本性的分別)。
會計行業外,其他行業又如何?記得一次獅子會活動上邀請某公用機構一大粒鬼對青少年談就業,其要點亦是大同小異。那鬼談到每年均聘請兩類見習生 (Graduate Trainee),第一類是機電工程朋友壟斷的工程見習生,這類保障了機電工程界朋友出路的職位不在討論之列;另一類行政人員見習生為開放與所有學系畢業 生的職位。
可不要有美麗的誤會以為管理職位當以主修管理為首選:雖然不會將管理申請人拒諸門外,但在遴選中卻啥優勢都沒有!先說那鬼子的門面話:他強調選取過程中最 重視的是成績(GPA 3只是最低要求),不但不用主修商業,而且所謂「思考科」更見有利。他舉的例子可真是跟三姑六婆過不去:地理、歷史、文學、科學...而且強調沒有經驗的 學生修商科只是紙上談兵,最理想是將有思考能力的年青人置身於工作環境後,再送到商學院印證自己所見,甚至未必用得上MBA而幾個月也好。說起來洋鬼子的 口味與香港人真有點不同,例如在另文"Legal Study for non-Law Degree Holders - 奢侈版 (Dodderer Law Review III)" 中也提到洋鬼子真正精英所讀的學科可是「不切實際」得很:希思的PPE、戴師奶的化學、布殊大帝的歷史甚至尤德的中文(!)在香港也是不受歡迎已極!
扯得遠了,從那大粒鬼的一小時多演說,可總結出三點:
1) 主修科目重要性不大;
2) 相對而言,成績比主修科重要得多;
3) 三姑六婆眼中的所謂「實用」,在真正有經驗的人眼中是紙上談兵!
那其他「熱點職位」又如何?記得約一兩年前報章提到商業顧問中大名鼎鼎的麥記(McKinsey & Company)招聘新人時MBA人數比例日低,反而垂青表達能力強、思考細膩、創意豐富的藝術學碩士(Master of Fine Arts,MFA)畢業生!
另一熱點行業投資銀行亦然。撇除人事、家底、英語等其他因素後,單論學歷一項亦是大同小異。投資銀行分工極多,當然有需要數學良好的專屬職位,但亦有廣納 各方人材的工種。前者可不限於主修財務的朋友,在數學、工程、物理中表現出色的申請人亦會獲考慮;後者更是廣闊得很,例如老頭一舊同學在香港UBS的 IPO工作便是主修經濟學。當然,顧問公司和投資銀行都是極重出身的行業,若非某些院校的畢業生亦使GPA 4.0亦沒有面試的機會。
重點來了!總括上文可見成績遠遠凌駕科目之上!既然要廁身大公司便需好成績,試問閣下入讀最有把握、最有興趣的科目還是不大熟悉的熱門學科容易高分?當然 在「不切實際科」中成績不佳的朋友前路有點崎嶇,但「實用科」中僅僅畢業的何嘗不是荊棘滿途?既然「實用科」中不能發揮的前路一樣其凍如水,何不找最適合 自己的範疇一搏以求領先?
轉載至若缺齋老人處
雖然有「真正精英不會入Big 4」(四大會計師行。會計界朋友先不要喝倒采,憑良心說,若Goldman Sachs與水記對你同出聘書,你選那一份?),但Big 4的招聘特徵正好用作說明。
一般人眼中會計總算是專業之一,但與想像中不同,不但申請Big 4會計見習生不需主修會計/商業,每年受聘的見習生約一半為非會計主修生!在每年九月開工的新人中,非主修會計的朋友可享免費conversion programme以助其應考會計師資格(不過小心的是其中三間都有賣身條款,若受其資助修讀conversion programme的朋友於兩年內離職可要賠鉅額分手費,只有一間例外),而且亦有較中小型會計師行完善的在職培訓,所謂「唔識都教到你識」,若有心要做 會計的朋友可完全不用在大學主修會計。
若主修科不在考慮之列,Big 4請人要求什麼?面試遴選上院校名聲是有一點關係但非最重要,當獲面試機會時最重要的已是英語應對表現,但要小心的是大部份聘書會在畢業前(大約 final year的一月前)發出,其中一間的聘書上更寫明申請人須持二級榮譽以上方為有效。
若大行不要求申請人主修會計,那誰人會對主修會計的朋友特別偏愛?當然是中小型會計師行了(聞說某幾間「2nd Tier」i.e.二線會計師行亦會考慮非主修會計學生,但以人數上計少得可以忽略)!小型會計師行資源較為匱乏,不但付不起以萬元計的 conversion programme、備試雞精班、trainning center以栽培員工,甚至連考試假(Exam Leave)、無料備試假(No-paid/Study Leave)亦孤寒非常,聽不少行家曾說小型會計師行只批考試正日放假,連自願免薪放假亦不容許:因小型行人手匱乏,承受不起!當看到四大行的同業有薪考 試假可長達半個月、加上無料假可達一個月以上,只有歎一句人比人比死人...當然人工福利前景名譽更幾乎是兩個世界但在此不贅(免責聲明:只是用會計行業 作說明,可不是叫人做會計,無論大行細行都是足以做得叫人後悔生於這個世上,只是待遇上兩者有根本性的分別)。
會計行業外,其他行業又如何?記得一次獅子會活動上邀請某公用機構一大粒鬼對青少年談就業,其要點亦是大同小異。那鬼談到每年均聘請兩類見習生 (Graduate Trainee),第一類是機電工程朋友壟斷的工程見習生,這類保障了機電工程界朋友出路的職位不在討論之列;另一類行政人員見習生為開放與所有學系畢業 生的職位。
可不要有美麗的誤會以為管理職位當以主修管理為首選:雖然不會將管理申請人拒諸門外,但在遴選中卻啥優勢都沒有!先說那鬼子的門面話:他強調選取過程中最 重視的是成績(GPA 3只是最低要求),不但不用主修商業,而且所謂「思考科」更見有利。他舉的例子可真是跟三姑六婆過不去:地理、歷史、文學、科學...而且強調沒有經驗的 學生修商科只是紙上談兵,最理想是將有思考能力的年青人置身於工作環境後,再送到商學院印證自己所見,甚至未必用得上MBA而幾個月也好。說起來洋鬼子的 口味與香港人真有點不同,例如在另文"Legal Study for non-Law Degree Holders - 奢侈版 (Dodderer Law Review III)" 中也提到洋鬼子真正精英所讀的學科可是「不切實際」得很:希思的PPE、戴師奶的化學、布殊大帝的歷史甚至尤德的中文(!)在香港也是不受歡迎已極!
扯得遠了,從那大粒鬼的一小時多演說,可總結出三點:
1) 主修科目重要性不大;
2) 相對而言,成績比主修科重要得多;
3) 三姑六婆眼中的所謂「實用」,在真正有經驗的人眼中是紙上談兵!
那其他「熱點職位」又如何?記得約一兩年前報章提到商業顧問中大名鼎鼎的麥記(McKinsey & Company)招聘新人時MBA人數比例日低,反而垂青表達能力強、思考細膩、創意豐富的藝術學碩士(Master of Fine Arts,MFA)畢業生!
另一熱點行業投資銀行亦然。撇除人事、家底、英語等其他因素後,單論學歷一項亦是大同小異。投資銀行分工極多,當然有需要數學良好的專屬職位,但亦有廣納 各方人材的工種。前者可不限於主修財務的朋友,在數學、工程、物理中表現出色的申請人亦會獲考慮;後者更是廣闊得很,例如老頭一舊同學在香港UBS的 IPO工作便是主修經濟學。當然,顧問公司和投資銀行都是極重出身的行業,若非某些院校的畢業生亦使GPA 4.0亦沒有面試的機會。
重點來了!總括上文可見成績遠遠凌駕科目之上!既然要廁身大公司便需好成績,試問閣下入讀最有把握、最有興趣的科目還是不大熟悉的熱門學科容易高分?當然 在「不切實際科」中成績不佳的朋友前路有點崎嶇,但「實用科」中僅僅畢業的何嘗不是荊棘滿途?既然「實用科」中不能發揮的前路一樣其凍如水,何不找最適合 自己的範疇一搏以求領先?
轉載至若缺齋老人處
Sunday, July 6, 2008
大學選科第一大忌:跟紅頂白 (一)
AL剛放榜, 又是大學選科季節. 當然是有人歡喜有人愁. 回想當年, 由於已經立志讀醫, 所以根本不會, 而且亦沒有去想其他科目. 再加上是為興趣而唸, 根本沒有想到將來就業的問題. 不過今日在網上看到一篇談及選科和工作前途的文章, 覺得很有意思, 就在這裡分享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 學選科第一大忌:跟紅頂白 (一)
每到大學選科的季節,坊間不難聽到三姑六婆多管閒事:「阿乜仔,而家XX吃香、易搵工呀...」。當然,若信這類事後出事完全不負責任的言論,可真算是活 該。
但凡歷史所見,所有所謂熱門學科都沒有一個是長青的,近幾十年的趨勢實在如楊慎所言「浪花淘盡英雄」:
六七十年代 - 純文純理:當年香港人仍信奉「科教興國」,尤其當幾位華人獲諾貝爾獎更令人鼓舞,所以吸引了當時的精英都以理科為首選,其中表表者當然是首位華人/香港人 奪數學界第一榮銜Fields Medal的丘成桐、以及中學後赴美的諾獎得主崔崎,另外朱經武亦曾言受楊振寧的講座感召下走上科學之路。
此外受當時南下的一班文史巨子如錢穆、唐君毅、饒宗頤等影響下,文科亦是另一熱門學科。港大法學院成立時收生甚至有所不及,亦有不能入文學院才以法學為次 選的說法,可見當年純文學科的鋒芒。
八十年代 - 商科:當經濟起飛後美帝國流行而英鬼子鄙視的商科漸成大熱(直至近年英國一線大學才開設MBA,然商學本科仍相對選擇極少,收生能力更仍與傳統學科有極大 差距),然商科學位可算是不斷眨值:八十年代末初興時BBA已算是吃香,但到九十年代中期MBA才是最低要求。踏入二十一世紀由於MBA已極泛濫,一如山 地戰名言「次高峰並無價值」,若非一級大學的MBA作用已是微不足道。
八十年代末期 - 社工:聽時難免有點目瞪口呆:社工也吃香過?雖然現今社工起薪也算不俗,但很難想像居然曾是熱門學科,但在多位相關年代的朋友異口同聲提及下不得不信。在 追問後原因未免有點搞笑:因當時一套電視劇影響下,令不少人希望投身該行業!
九十年代中、後期 - 土木工程:原因非常簡單,九十年代香港樓價上漲、大興土木,加上港英的玫瑰園計劃規模大得驚人,土木工程當然順理成章成為熱門行業。但當在97年樓市最興 盛日子進入土木工程系的朋友畢業當日情況如何?
雖然近一兩年土木工程已有所復甦,但與最高峰期仍相去甚遠。
九十年代段期、廿一世紀初期 - 資訊工程、精算:大家最記憶猶新的莫過於「捱踢」(IT)狂潮了吧?想當日捱踢業可說是不可一世,在港中兩大這兩所同具醫、工的學校更為明顯:撇除院校因 素下捱踢工程收生甚至一度凌駕醫學院之上!當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同一年代另一冒起得莫名其妙的可說是精算。由於老頭預科正正是那「關鍵的一年」,所以大約也略有所聞。因為港大精算收生人數少,故平均數在某年突然成為港 大各系之冠,令世人將目光集中在這大多數人聞所未聞的科目上。
精算師收入的確比一般BBA略高,但差異不見得有多大,而且能成為精算師者少之又少:香港精算trainee一年才有廿多三十的空缺,但單以港大精算系已 足以填滿有餘,更大鑊的是有關職位偏好海龜外,亦喜歡請理、工的PhD!所以精算系學生的競爭對手往往不是同窗而是厲害得難以想像的「外敵」,在中大甚至 理、城開設精算學位後這鑊亦只會更大。
而且說穿了精算系收生高原因只在人數少。若單以最頂尖三十人而言精算系不見得高於法律、醫學,甚至中大會計頭三十人亦不會遜於精算系,只是人數太少而令中 位數成績顯得高而已。當然精算畢業生也可從事其他行業,但既然八、九成畢業生都以轉行收場,那,何必精算?
I Bank、Consulting Firms等熱門商界職位除英語、人脈等因素外,在學歷要求上首重院校,次重GPA,主修科可沒什麼相干。院校因素暫且不論,以同一人計在精算爭取名列前 茅總比在其他學系難一點吧?可見若以I Bank等為目標入精算系只會蝕水。
2003 - 2006年 - 會計:2001年末至2002年會計界可算是歷史上最震撼的一段日子。除以質素至高無上的阿花安達信(Arthur Andersen LLP)關門大吉外,亦是業內首次大裁員。在舊行大失血、被裁員工自立門戶下,經濟稍好時當然造就大量junior職位,亦因而做成渴市的說法(詳見另文 「會計師需求之謎」)。
但會計是貧富懸殊的行業:少數是富貴非常的大行高層,但大部份卻在Local Firm、SME中掙扎。初時人數不多問題還未浮現出來,在宣傳影響下凡有人提出十年經驗的持牌會計師人工才追上上三大的freshgrad起薪,外行人 自然反應是歸咎於當事人自己失敗,完全應驗了英諺"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 但近年隨著數以千計新人入行,似已到圖窮匕現的一日。
跟紅頂白一如摸頂
人生事業大約是三十年左右吧?但上列所有行業卻沒有一個有三十年以上的興盛期,若只追逐幾年的熱潮往往是一市淡三墟,熱潮退後可有廿多年難捱日子。
最多人陷入的陷阱是以為「行業永遠存在便總會有工作」,但這等式上可欠了一環,就以捱踢業說明:
大家都同意現在捱踢泡沫已經爆破多時吧?但即使爆破了捱踢業仍然存在、發展,例如現今可算是最強的捱踢公司之一Google為例,其成立於1998年,但 真正成熟卻在捱踢熱潮後期;另一近年相當熱門的網站Youtube更成立於2005年,完全是熱潮過後的產物!從這兩所公司的業績加上以百萬計的從員業完 全證明了捱踢業仍然存在,但為何 "行業長存 = 有飯吃"這公式出了問題?
答案非常簡單,老頭亦曾在「會計師需求之謎」一文中提過:餅雖大,但也要看多少人吃。當年捱踢大餅的確增長迅速,但當餅增長了十倍,但政府卻大力亂吹而令 百倍人數加入分餅,泡沫如何不爆?當加入人數一環後公式便成:
"行業長存/從業人數 = 有飯吃"
便可完全解釋捱踢業的情況。想當年不但捱踢專業是熱門學科,即使非捱踢底子的人亦會多修一兩個捱踢學位、證書,進可以轉行退亦至少顯示自己有捱踢知識。各 位想像一下當日情景,是否與今日會計熟口熟面?而且一如股市摸頂的人在大市回落前相信大市不會下跌一樣,在滑落一日前支持者都會以為會計大餅是只會變大 的。
當然相對亦有如機電工程、醫學、法律等遠看「長青永富」的行業,但行內人亦心知肚明,醫、法都有一定起伏,例如小強年代大加公共醫療開支,幾年後卻大減一 樣,只是因幅度比較細而外人未至太容易察覺;相對而言法律入門門檻比醫療低、行業彈性比較大而較易看出,亦體現在PCLL學額減少上。
至 於不跟紅頂白應如何選科留待下篇續談。
轉載至若缺齋老人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 學選科第一大忌:跟紅頂白 (一)
每到大學選科的季節,坊間不難聽到三姑六婆多管閒事:「阿乜仔,而家XX吃香、易搵工呀...」。當然,若信這類事後出事完全不負責任的言論,可真算是活 該。
但凡歷史所見,所有所謂熱門學科都沒有一個是長青的,近幾十年的趨勢實在如楊慎所言「浪花淘盡英雄」:
六七十年代 - 純文純理:當年香港人仍信奉「科教興國」,尤其當幾位華人獲諾貝爾獎更令人鼓舞,所以吸引了當時的精英都以理科為首選,其中表表者當然是首位華人/香港人 奪數學界第一榮銜Fields Medal的丘成桐、以及中學後赴美的諾獎得主崔崎,另外朱經武亦曾言受楊振寧的講座感召下走上科學之路。
此外受當時南下的一班文史巨子如錢穆、唐君毅、饒宗頤等影響下,文科亦是另一熱門學科。港大法學院成立時收生甚至有所不及,亦有不能入文學院才以法學為次 選的說法,可見當年純文學科的鋒芒。
八十年代 - 商科:當經濟起飛後美帝國流行而英鬼子鄙視的商科漸成大熱(直至近年英國一線大學才開設MBA,然商學本科仍相對選擇極少,收生能力更仍與傳統學科有極大 差距),然商科學位可算是不斷眨值:八十年代末初興時BBA已算是吃香,但到九十年代中期MBA才是最低要求。踏入二十一世紀由於MBA已極泛濫,一如山 地戰名言「次高峰並無價值」,若非一級大學的MBA作用已是微不足道。
八十年代末期 - 社工:聽時難免有點目瞪口呆:社工也吃香過?雖然現今社工起薪也算不俗,但很難想像居然曾是熱門學科,但在多位相關年代的朋友異口同聲提及下不得不信。在 追問後原因未免有點搞笑:因當時一套電視劇影響下,令不少人希望投身該行業!
九十年代中、後期 - 土木工程:原因非常簡單,九十年代香港樓價上漲、大興土木,加上港英的玫瑰園計劃規模大得驚人,土木工程當然順理成章成為熱門行業。但當在97年樓市最興 盛日子進入土木工程系的朋友畢業當日情況如何?
雖然近一兩年土木工程已有所復甦,但與最高峰期仍相去甚遠。
九十年代段期、廿一世紀初期 - 資訊工程、精算:大家最記憶猶新的莫過於「捱踢」(IT)狂潮了吧?想當日捱踢業可說是不可一世,在港中兩大這兩所同具醫、工的學校更為明顯:撇除院校因 素下捱踢工程收生甚至一度凌駕醫學院之上!當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同一年代另一冒起得莫名其妙的可說是精算。由於老頭預科正正是那「關鍵的一年」,所以大約也略有所聞。因為港大精算收生人數少,故平均數在某年突然成為港 大各系之冠,令世人將目光集中在這大多數人聞所未聞的科目上。
精算師收入的確比一般BBA略高,但差異不見得有多大,而且能成為精算師者少之又少:香港精算trainee一年才有廿多三十的空缺,但單以港大精算系已 足以填滿有餘,更大鑊的是有關職位偏好海龜外,亦喜歡請理、工的PhD!所以精算系學生的競爭對手往往不是同窗而是厲害得難以想像的「外敵」,在中大甚至 理、城開設精算學位後這鑊亦只會更大。
而且說穿了精算系收生高原因只在人數少。若單以最頂尖三十人而言精算系不見得高於法律、醫學,甚至中大會計頭三十人亦不會遜於精算系,只是人數太少而令中 位數成績顯得高而已。當然精算畢業生也可從事其他行業,但既然八、九成畢業生都以轉行收場,那,何必精算?
I Bank、Consulting Firms等熱門商界職位除英語、人脈等因素外,在學歷要求上首重院校,次重GPA,主修科可沒什麼相干。院校因素暫且不論,以同一人計在精算爭取名列前 茅總比在其他學系難一點吧?可見若以I Bank等為目標入精算系只會蝕水。
2003 - 2006年 - 會計:2001年末至2002年會計界可算是歷史上最震撼的一段日子。除以質素至高無上的阿花安達信(Arthur Andersen LLP)關門大吉外,亦是業內首次大裁員。在舊行大失血、被裁員工自立門戶下,經濟稍好時當然造就大量junior職位,亦因而做成渴市的說法(詳見另文 「會計師需求之謎」)。
但會計是貧富懸殊的行業:少數是富貴非常的大行高層,但大部份卻在Local Firm、SME中掙扎。初時人數不多問題還未浮現出來,在宣傳影響下凡有人提出十年經驗的持牌會計師人工才追上上三大的freshgrad起薪,外行人 自然反應是歸咎於當事人自己失敗,完全應驗了英諺"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 但近年隨著數以千計新人入行,似已到圖窮匕現的一日。
跟紅頂白一如摸頂
人生事業大約是三十年左右吧?但上列所有行業卻沒有一個有三十年以上的興盛期,若只追逐幾年的熱潮往往是一市淡三墟,熱潮退後可有廿多年難捱日子。
最多人陷入的陷阱是以為「行業永遠存在便總會有工作」,但這等式上可欠了一環,就以捱踢業說明:
大家都同意現在捱踢泡沫已經爆破多時吧?但即使爆破了捱踢業仍然存在、發展,例如現今可算是最強的捱踢公司之一Google為例,其成立於1998年,但 真正成熟卻在捱踢熱潮後期;另一近年相當熱門的網站Youtube更成立於2005年,完全是熱潮過後的產物!從這兩所公司的業績加上以百萬計的從員業完 全證明了捱踢業仍然存在,但為何 "行業長存 = 有飯吃"這公式出了問題?
答案非常簡單,老頭亦曾在「會計師需求之謎」一文中提過:餅雖大,但也要看多少人吃。當年捱踢大餅的確增長迅速,但當餅增長了十倍,但政府卻大力亂吹而令 百倍人數加入分餅,泡沫如何不爆?當加入人數一環後公式便成:
"行業長存/從業人數 = 有飯吃"
便可完全解釋捱踢業的情況。想當年不但捱踢專業是熱門學科,即使非捱踢底子的人亦會多修一兩個捱踢學位、證書,進可以轉行退亦至少顯示自己有捱踢知識。各 位想像一下當日情景,是否與今日會計熟口熟面?而且一如股市摸頂的人在大市回落前相信大市不會下跌一樣,在滑落一日前支持者都會以為會計大餅是只會變大 的。
當然相對亦有如機電工程、醫學、法律等遠看「長青永富」的行業,但行內人亦心知肚明,醫、法都有一定起伏,例如小強年代大加公共醫療開支,幾年後卻大減一 樣,只是因幅度比較細而外人未至太容易察覺;相對而言法律入門門檻比醫療低、行業彈性比較大而較易看出,亦體現在PCLL學額減少上。
至 於不跟紅頂白應如何選科留待下篇續談。
轉載至若缺齋老人處
Subscribe to:
Posts (Atom)